![图片 图片](/__local/0/0D/3B/33853E981E8089CA5DA8B01975C_FE12F0B3_187B2.jpg)
![图片 图片](/__local/A/7F/C1/06A80CD7F9FAEAF4E769D9D82DD_9FC91E5A_C4A.png)
-关于本书-
8年倾力之作、18万字、500页面、50余幅图表、800余幅插图
● 《中国汉字设计史》是一部从设计学的维度系统讲解中国汉字设计史的专业著作。
● 以汉字设计传承与创新的发展脉络开篇,结合设计学、传播学和美学的宏观视角,通过研究与分析,挖掘潜藏于汉字艺术审美与信息传播功能背后的思维与方法。
● 将研究视域扩大到与整个汉字文化圈的历史紧密相关的各种文字形态,将汉字从纯粹的美术学或文字学中独立出来,在“设计学”的维度下形成相对独立的研究体系。
● 可供相关专业的师生以及一切热爱汉字艺术设计的人们学习与参考。
![图片 图片](/__local/2/33/B6/39B87463621FEF07E6407466D66_D0CEF766_120EE.jpg)
![图片 图片](/__local/4/D7/34/3188DF17D8B4096B2176E3C5E5D_34EB4D6D_146CC.jpg)
![](/__local/F/44/F7/69FA7B489CC75944DBF342D94C2_3DBE4623_3BFC2.jpg)
▲ 《中国汉字设计史》书籍
· 本书看点 ·
汉字·线索
从设计学的视角厘清汉字演变与文化发展的逻辑脉络,汉字设计四条并行的发展线索。
汉字·民族
研究汉字与少数民族文字的关系,梳理汉字文化圈的共性与差异。
汉字·科技
梳理探讨汉字设计受不同历史阶段科技革命的影响产生的适应性、创新性发展,为汉字面对今天新一轮科技巨变的到来提供参考与启示。
汉字·思维
挖掘潜藏于汉字艺术审美与信息传播功能背后的设计思维与方法,为探索研究型的汉字设计实践与创新之路提供理论依据。
![图片 图片](/__local/D/BA/1E/F35086C8D94926DCB1B67020845_293CE474_1A8EB.jpg)
![图片 图片](/__local/C/09/98/6861A934248FD2CF4EE49DAC003_6E230784_B4A92.gif)
![图片 图片](/__local/7/86/54/67CA3B1FDAE1AF8AD21CF000F1F_37C6C6B8_AE528.gif)
· 书籍整体设计 ·
海报设计中应用了书籍封面的标题专用字体,将书名的“中”“国”“汉”“字”“设”“计”“史”七个字分别选用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宋体、黑体七种书体加以呈现,从字形上表现汉字字体的发展历程,每个字又分列了它的英文直译与汉语拼音写法,与标题的英文翻译形成对比,暗喻了汉字作为意音文字的特性。
![图片 图片](/__local/D/78/48/5E4D17AB248D03CA21E8216613C_4508399C_E6AF.jpg)
▲ 《中国汉字设计史》海报
![](/__local/5/FC/57/C63AF8C15636C6BDC19FEBC3A68_8D934095_1C88.png)
-联合推荐人-
鲁晓波
乐动网页版登录入口,乐动(中国)院长
黄德宽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
韩绪
中国美术学院副校长
赵力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院长
王粤飞
深圳平面设计师协会创办人
王绍强
广东美术馆馆长
王立军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
白乐桑
(Joël Bellassen)
法国汉字节协会会长、汉学家
联合推荐
![图片 图片](/__local/B/E1/50/5160FCFB4EC0D989A8F38EB6951_0BE30D52_14FA.png)
-序 -
已故乐动网页版登录入口,乐动(中国)教授、平面设计家、教育家余秉楠先生,生前为《中国汉字设计史》作序。
![图片 图片](/__local/E/28/2A/984FDC4312C47F98A4473DDAD89_7F471F0E_6BC71.png)
![图片](/__local/9/86/55/32B1D3968DA9E82837176757858_93831593_F7C.png)
-编写历程–
《中国汉字设计史》历经8年的倾力写作,其间无数次查证文献资料、绘制图片图表、推敲文字表述……全书从体例、内容、注释反复推敲数易其稿,从写满陈老师批改校正的手稿与样书中可以看到艰辛而曲折的写作历程。
![](/__local/2/4E/CF/5F1F911295C98F64E3F4248C600_5BC318CF_90C4F.png)
▲ 《中国汉字设计史》修改书稿
![图片 图片](/__local/C/22/65/BD4468D575646F5015B57D37610_26F97BD2_532E5.png)
![图片 图片](/__local/B/34/AD/871F4A92DF9CE6E02270A96229B_AF6210C6_522D5.png)
![图片 图片](/__local/D/7F/25/023CC40D388D4DF8CE8E10A5183_871A3CA4_51781.png)
![图片 图片](/__local/9/FD/7C/F4E94C9C9155BB06D8EEB239518_336534F0_57A52.png)
▲ 《中国汉字设计史》修改书稿(部分)
![图片](/__local/0/8E/E9/A9E6AE81E9111E099870CA9D8E0_A1A53EAB_13AC.png)
-作者简介-
![图片 图片](/__local/0/C5/E9/31D1831AE42F19D84F959F0C88C_CFC9A70E_2722A.png)
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首批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创作支持获得者、获“中国设计十杰”称号、获教育部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
教育部学位中心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议专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评审专家、北京文化艺术基金评审专家、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考试委员、全国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艺术设计部分副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SGDA会员、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会理事、北京设计学会常务理事、全国教育书画协会高等美术教育学会个人理事、北京传统工艺美术评委会委员、伊犁师范大学客座教授、中国贵金属纪念币设计图稿及样币评委会专家、郑州市平面艺术设计协会学术顾问、《包装工程》《工业工程设计》杂志编委会委员、《Design360°—观念与设计》杂志编辑顾问、《民艺》等专业学术杂志设计总监、担任多所高 校专业负责人、学科带头人与研究生联合导师。
主持承担教育部等多项国家级纵向课题,致力于中国传统设计哲学的研究与理论创新,构建独特的汉字设计史观,提出“格律设计方法论”,主讲《设计思维与方法》被评为清华大学精品课程。出版专著20余部、论文数十篇。著作《汉字的诱惑》先后被翻译为日文、韩文与繁体中文版在海外及中国台湾地区发行。
担任多个专业协会理事委员与国内外重要赛事评委顾问、“汉字之美——全球青年设计大赛”视觉传达类总召集人。受邀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机构发表主题演讲、先后在北京设计周与湖北美术馆举办个展,并赴法国、希腊、匈牙利等国巡展。个展《再造·甲骨》入选“首届中国设计权利榜”。首款甲骨文、东巴文、章草设计字库设计者。北京奥运会吉祥物设计者之一,奥运火炬手。曾任北京奥组委设计顾问专家,主持设计制定国内“特许设计”最早的规范性文本。创作邮票作品十余套,多次获全国最佳邮票评选“优秀邮票奖”。主持国际奥委会、北京礼物、伦敦奥运会特许设计开发、NBA中国、故宫博物院、军事科学院、中国福利彩票等重大设计项目。
![图片 图片](/__local/2/A4/34/43C8E561E292B5545E72FE1026C_B569F1ED_1633.png)
-出版信息-
作者:陈 楠
出版时间:2021年7月
出版人:陈辉平
项目策划:余杉
责任编辑:张浩、谢莹
书籍设计:陈 楠
技术编辑:李国新
出版社:湖北美术出版社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湖北省学术著作出版专项资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资助
本书近日在全网销售,敬请期待
(图、文:陈楠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