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local/1/45/E6/369158F17702CE9E90E4732411A_BF106965_9D50A0.jpg)
![](/__local/1/B2/78/660A570A9CCE9891979CA4CB988_CE189953_371B7.jpg)
2021年4月,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出版物——《人文清华的艺术理想》新书发布,作者是清华美院绘画系助理教授于婉莹。
作者系统地梳理了艺术在清华大学百年教育历程中的重要影响和作用。通过对文献、案例、访谈的分析研究,还原了一个清晰完整的清华艺术教育脉络。对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到乐动网页版登录入口,乐动(中国)的历史和发展,书中也做了细致的论述。此外,作者从艺术思维的角度,生动地揭示了清华艺术教育的精神和特色,并就美育在学生全人格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对读者从新的视角认识清华的大学文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__local/2/9C/83/3026F992A46A8238772DE19DDAC_54147313_2C2CFC.jpg)
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出版物——《人文清华的艺术理想》
目录
编辑推荐语
《人文清华的艺术理想》娓娓道来艺术在清华学派发展中的烙印。当清华百年的艺术历程与新生代学者的艺术教育理论相碰撞,会产生怎样的火花?继手绘清华风物的《青藤画语》之后,清华美院青年教师于婉莹在清华110年华诞之际,再推出一部专著《人文清华的艺术理想》。这本书将引导读者追溯一个多世纪的清华人文艺术精神,探讨艺术教育之于当代大学教育、大学文化、以及社会创新能力的意义。
![](/__local/A/76/0F/CB2A84614C5A1DCEA2ADC640F80_5ECF5EE2_8318DF.jpg)
全书通过对翔实的历史资料的梳理,回顾了艺术在清华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中西、古今、文理会通”的清华学派发展中的特殊作用。作者将清华大学艺术教育和艺术精神的发展传承,放在国家命运和时代发展的背景下进行探讨。从建校初期,到国立大学时期;从战火纷飞的西南联大时代,到建国初期的学科调整阶段;从改革开放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艺术与设计教育的领军地位,到清华美院成立带来艺术学科的全面布局和跨学科交流......大量历史资料为我们系统性地呈现了清华园学者大师的艺术理念和人文精神传承。
![](/__local/0/D1/92/6FA94D9C03148FE3E1E8A1A93E6_FABF7658_8D02B5.jpg)
从一名清华学子到一名清华教师,作者的文字饱含了对园子的深情和热爱,同时也融入了自己对艺术教育在清华发展中作用的体会和思考。艺术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的重要基础内容,具有“点石成金,触类旁通”的效果。美育是什么?作者认为,美育是“利用对于‘美’的认知,启发和影响受教育者的心灵,并且最终唤醒受教育者心灵的教育”。
![](/__local/4/DA/8B/0B4D73C4ECBD17AA8AAFB4519C5_D4A589BA_65BC0F.jpg)
![](/__local/9/64/79/1CFB20FD1FCA92F381906A4C714_93D83FC8_7B8D87.jpg)
作为一名艺术创作者和艺术教学研究者,于婉莹在这本书中总结了自己的思考与感悟,深入分析了艺术在当代大学教育中,在学生健全人格和创造性思维形成中的独特作用。书中提出,艺术教育的作用,可以分为四个方面:培养直觉判断能力、培养个性能力、培养融会贯通能力和培养价值塑造能力。当艺术教育带给学生的收获不局限于“技术”和“职业”,而是一种认识生命、认识社会的辩证思维和探索能力时,也许“无艺术,不清华”,正在成为一种可能。
![](/__local/7/A3/B0/7319F4D729A9D518AF16772E16C_8A8315EA_9FA4E.gif)
![](/__local/0/19/A3/94A30F321079712C3981034C683_CE453A82_78DC75.jpg)
寂静之声/水性笔/2016(书中插页)
访谈精句
美术对建筑学院而言,并不仅仅是一个技法的概念,而有着更深刻的美学修养意义。——庄惟敏
做科学研究的人看爱因斯坦的能量转换方程,看起来的确是“完美”的,因为它可以用简单的方程把客观物质的变化规律表达出来。我希望未来可以将各类思维模式,包括艺术的思维模式融入进来。——雒建斌
![](/__local/1/45/E6/369158F17702CE9E90E4732411A_BF106965_9D50A0.jpg)
鹭声朗朗/水性笔/2018(书中插页)
艺术对一个人的人性发展很重要,尤其是对情感方面的教育。理工科的人通常偏重理性思维,思维方式是“直线型的”,艺术的感性思维可以帮助他们拥有多种思考角度。——郑小筠
艺术并不像科学那样可以被量化,以量来衡量它是否达到了某种标准。幸福感也是不能够量化的,它需要人们去感受、去体验,感受发生了什么,发现了什么。——鲁晓波
![](/__local/B/27/92/F5E637FD543EC0971546CFB0140_DB4AB5B6_3BD69B.jpg)
矫健的身影/水性笔/2017(书中插页)
在清华办学实践中,最使清华感到自豪的,是孕育了众多的栋梁之才,而艺术教育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胡显章
![](/__local/8/A1/57/BB9733A2ACB2E19995970DE6E3E_27C75C56_93BFDD.jpg)
园子里的常青藤/水性笔/2017
(书中插页)
科学的发现、科技的创新首先都源自于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力是数学和物理很好的基础,它超越了一些实验和理论,使思想变得发散和多样。——郑泉水
![](/__local/3/8B/C4/DA1B79CF64CB8CAA44400E7F692_974D459E_935D5E.jpg)
风雪从容的礼堂/水彩/2019(书中附录)
![](/__local/7/40/96/A4F69A0C13D3BE3F5CAE081BBDE_A6301474_BB0FA.jpg)
秋阳里的胜因院/水彩/2019(书中附录)
作者语
从《青藤画语》到《人文清华的艺术理想》,从对图画的描绘到文字的表达,在这段过程中,我逐渐对清华的大学文化和精神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在此书的写作过程中,我有幸采访了郑小筠、胡显章、鲁晓波、郑泉水、庄惟敏、雒建斌等老师,他们从不同角度所阐述的清华艺术教育和美育理念与实践,给我很大的启发,让我切身感受到,清华从建校以来就埋下的人文精神的种子,如今成为了清华艺术教育发展的根基,而我们这些青年人需要时时看到那些不能被遗忘的历史印记,为后来人继续讲述着清华园中“艺术的故事”。
![](/__local/A/D7/F9/9FC59B5177DA7A4F4CA20F8092F_921CDDEA_7B4911.jpg)
![](/__local/B/99/C6/63CF034FF462C90941406330D8D_58604233_273CD.png)
于婉莹
艺术学博士、乐动网页版登录入口,乐动(中国)绘画系助理教授、乐动网页版登录入口,乐动(中国)社会美育研究所学术研究委员会委员、(全国)教育书画协会高等美术教育分会会员。
(图、文:绘画系助理教授 于婉莹)